技術概述:玉米機械化生產技術主要包括播前種子處理、土壤制備、精量播種、田間管理和機械化收獲等環節,每項技術措施都應該落實到位。
技術要點:
(1)播前準備。東北、西北地區提倡前茬秋收后、土壤凍結前做好播前準備,包括深松、滅茬、旋耕、耙地、施基肥等作業,有條件的地區應采用多功能聯合作業機具進行作業,提倡和推廣保護性耕作技術。深松作業的深度以打破犁底層為原則,一般為30~35cm;深松作業時間應根據當地降雨時空分布特點選擇,以便更多地納蓄自然降水;建議每隔2~3年進行一次深松作業。當地表緊實或明草較旺時,可利用圓盤耙、旋耕機等機具實施淺耙或淺旋,表土處理不超過8cm。實施保護性耕作的區域,應按照保護性耕作技術要點和操作規程進行作業。
黃淮海地區小麥收獲時,采用帶秸稈粉碎的聯合收獲機,留茬高度低于20cm,秸稈粉碎后均勻拋撒,然后直接使用免耕精量播種機進行玉米播種,不提倡旋耕后再播種。
西南和南方玉米產區,在播前可進行旋耕作業。丘陵山地可采用小型微耕機具作業,平壩地區和緩坡耕地可采用中小型機具作業。對于粘重土壤,可根據需要實施深松作業。
(2)精量播種。適時播種是保證出苗整齊度的重要措施,當地溫在8~12℃,土壤含水量14%左右時,即可進行播種。合理的種植密度是提高單位面積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,各地應按照當地的玉米品種特性,選定合適的播量,保證畝株數符合農藝要求。應盡量采用機械化精量播種技術,作業要求是:單粒率≥90%,空穴率<3%,傷種率≤1.5%;播深或覆土深度根據土壤濕度而定,一般為5~8cm,誤差不大于1cm;株距合格率≥90%;種肥應施在種子側下方,與種子相隔5㎝以上,且肥條均勻連續;苗帶直線性好,種子左右偏差不大于4cm,以便于田間管理。
東北地區壟作種植行距采用60cm或65cm等行距,并逐步向60cm等行距平作種植方式發展;黃淮海地區采用60cm等行距種植方式,前茬小麥種植時應考慮對應玉米種植行距的需求,盡量不采用套種方式;西部采用寬窄行覆膜種植的地區,也應盡量統一寬窄行距。西南和南方種植區,結合當地實際,合理確定相對穩定、適宜機械作業的種植行距和種植模式,選擇與之配套的中小型精量播種機具進行播種。
(3)田間管理。中耕施肥:根據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成果,按各地目標產量、施肥方式及追肥用量,在玉米拔節或小喇叭口期,采用高地隙中耕施肥機具或輕小型田間管理機械,進行中耕追肥作業,一次完成開溝、施肥、培土、鎮壓等工序。追肥機具應具有良好的行間通過性能,各排肥口施肥量應調整一致,追肥作業應無明顯傷根,傷苗率<3%,追肥深度6~10㎝,追肥部位在植株行側10~20㎝,肥帶寬度>3㎝,無明顯斷條,施肥后覆土嚴密。
植保:根據當地玉米病蟲草害的發生規律,按植保要求采取綜合防治措施,合理選用藥劑及用量,按照機械化高效植保技術操作規程進行防治作業。苗前噴施除草劑應在土壤濕度較大時進行,均勻噴灑,在地表形成一層藥膜;苗后噴施除草劑在玉米3~5葉期進行,要求在行間近地面噴施,以減少藥劑漂移。玉米生育中后期噴藥防治病蟲害時,應采用高地隙噴藥機械進行植保作業,提高噴施藥劑的精準性和利用率,嚴防人畜中毒、作物藥害和農產品農藥殘留超標。
(4)收獲。各地應根據玉米成熟度適時進行收獲作業,根據地塊大小和種植行距及作業要求選擇合適的聯合收獲機、青貯飼料收獲機型。玉米收獲機行距應與玉米種植行距相適應,且盡量使播種機與收獲機行數成整倍數關系,以防由于銜接行的較大行距偏差而加大收獲損失,行距偏差不宜超過5㎝。機械化玉米收獲時,植株倒伏率應<5%,否則會影響作業效率,加大收獲損失。作業質量要求:玉米果穗收獲,籽粒損失率≤2%,果穗損失率≤3%,籽粒破碎率≤1%,果穗含雜率≤5%,苞葉未剝凈率<15%;玉米脫粒聯合收獲,玉米籽粒含水率≤23%;玉米青貯收獲,秸稈含水量≥65%,秸稈切碎長度≤3㎝,切碎合格率≥85%,割茬高度≤15㎝,收割損失率≤5%。玉米秸稈還田按《秸稈還田機械化技術》要求執行。
適宜區域:全國農業產區